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球友会·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球友会·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七年守护,让南京燕子矶两万块明城墙砖“归家”

来源:球友会  更新时间:2024-09-20 06:05:54

 

2024年5月6日一大早,归家阳光洒在燕子矶街道笆斗西里的七年守护一处废弃老厂房区,拆、让南清、京燕矶两搬……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拆除一道围墙,明城一块块砖石落下,墙砖历史的归家尘埃被轻轻拂去,露出了它们真实的七年守护身份——南京城墙砖,它们将被搬到城砖仓库统一保管。让南这批城砖初步估计约2万块,京燕矶两是明城近年来回收数量最多的一次。

发现并提供这批明城墙砖线索的是燕子矶街道文化站原站长董跃明。2017年,归家董站长在与附近居民的七年守护闲聊中得知原南京电瓷厂北面围墙是由明城墙砖砌成的,他在燕子矶街道做文化工作30多年,让南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既惊又喜,作为街道文化站长他决定一探究竟。走访厂区后,当时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有城墙砖建围墙这回事,老董决定再到围墙的那头笆斗西里村民小组看看,这里基本都是私房,很多房子都和围墙挨得很近,但中间隔了一条水沟,他透过居民的窗户用相机拍下了的围墙上裸露的城墙砖,随即联系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中心工作人员也赶来现场察看,肯定这批砖成色不错,是重大发现,等待合适时机回收。老董也因为和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频繁交流,成了他们的“老朋友”。

发现这处城墙砖后,董跃明没事就去附近的居民区走走,告诉大家这里的明城墙砖是文物,大家要保护好。2019年开始,笆斗西里居民区拆迁,居民陆陆续续搬走了,电瓷厂北面围墙也就全部暴露出来,但是由于当时这道围墙还有实际功能,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暂时没有对城墙砖进行回收,于是老董每个月都要过来看看城墙砖的情况。

5月6日上午七点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笆斗西里见到了董跃明,他头戴草帽、身着长袖衫,手上提溜着拐杖,“我今天带你们走一趟巡查路线体验下啊。”小路一边是铁皮围挡,旁边是水沟,其中间的小路很窄,路边野草环绕,遍地乱石,由于之前刚刚下过雨,小路特别湿滑,“你们千万小心脚下啊。”六十多岁的老董一边“披荆斩棘”开着“野路”,一边提醒着后面的记者。想要看到城墙真容还必须穿过一座独木桥(实际上就是一根担在水沟上的房梁),初夏的早晨天气依然是很热,蚊虫不时侵袭赶路的一行人,老董用拐杖打着带刺的灌木,引导记者去看他的“宝藏”。“你看你看,这块砖上的铭文还很清晰。”走近城墙砖老董难掩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来。

这些明城墙砖怎么散落到燕子矶一带的?董跃明告诉记者,他通过走访附近居民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历史原因,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拆除了部分城墙,这些拆下来的城砖被当时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运回去,利用了起来。南京电瓷厂就把拉回来的城砖砌了北面围墙上,围墙长约300米,高度大概4米。还有一部分城砖用来建了宿舍。

从2017年发现城墙砖到2024年“颗粒归仓”,七年的时间这条巡查路老董走了无数遍,一个人有时候也略感枯燥,但董跃明为自己找了点乐子,翻翻每块砖看上面有没有清晰的铭文,仔细阅读一番,观赏书法的类型,有的笔画粗壮有力,有的是小楷,十分精细,再看看造砖人的名字。每次巡查他都会带上一瓶矿泉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水冲洗砖上的灰尘,让铭文更加清晰,便于阅读和拍照。

守护电瓷厂的2万块明城墙砖,让它们“颗粒归仓”,对董跃明来说,不是终点,他告诉记者,随着对城墙砖的研究,他越来越在这项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他会投入更多精力做下去,像董跃明这样的城墙守护者,南京还有很多,随着“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的推进,南京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正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护城墙的队伍中来。

通讯员 聂露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


校对 陶善工